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健康  >>  正文

厌蠢症 | 我真正厌恶的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4日

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烦得慌,因为旁边总有个同学在课堂上不停地问那些“简单”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应该在课前自学时就解决。

一些学生可能对那些在社交场合中不擅长交际的同学感到不耐烦,尤其是在需要团队合作和协调的活动中。

……

在大学校园中,有些场景好像自动绑定了我们的烦躁系统,只要遇到了,一股无名火噌的一下就冒上来了厌蠢症,这种现象并非被正式命名的疾病或障碍,不过这感觉真的很多人都有。同时在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里,大家对于蠢笨的忍耐力也逐渐降低,对于阻碍到自己的人或事物的厌烦情绪也越来越大。有时还会因为厌蠢症爆发出的强烈反应,并会对这样的自己感到陌生和羞愧。

这种情感状态可能源于各种原因,例如个人偏好、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社会经验等等。同时,厌蠢症,这看似冲着别人去的尖锐标签,其实如同一面犀利的镜子,照出了我们心底对完美追求的狂热和对失败的恐惧。真正讨厌的是自己无能为力的感觉,然后延伸出去,觉得整个时代都是乱七八糟的。


厌蠢症背后的三种解释

0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由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当个人的行为与他们的信念、态度或价值观不一致时所产生的心理不适。在厌蠢症的背景下,这种不一致可能发生在当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违背了我们的预期或社会规范时。例如,我们觉得努力是成功的关键,但有人不努力也混得风生水起,这心里就不平衡了,看着就烦

02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是就像带了有色眼镜,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忆信息以证实自己的预期和信念。在厌蠢症的情况下,这可能表现为对他人愚蠢行为的过度关注和记忆,这些行为证实了我们对这些人的负面看法。这种偏误可能导致我们对这些行为的厌恶感越来越加剧,而忽视了可能存在的正面行为。

03自我威胁理论

自我威胁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自我概念或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时,他们可能会产生防御性反应。在厌蠢症的情况下,看到他人似乎不费力就能取得成功或满足,可能会引发个人的不安全感,觉得不足或失败。这种不安感就会变成对那些“愚蠢”人的敌意,作为一种保护自尊和自我价值的机制。

3如何不被厌蠢症裹挟?

陷入厌蠢情绪中时,自己也免不了被情绪反噬。下次再面对这种情形,或许可以尝试跳出来看看。

01我的原因在哪里

首先,直面自己的真实内心,找出厌蠢的病因。当我们察觉到自己总是特别容易烦躁而厌蠢时,可以静下心来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情绪波动?这个情绪波动仅仅是因为对方太而引发的吗?还是最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什么烦心事?所谓的厌蠢情绪,是不是是我的烦躁、焦虑、委屈和疲倦……

02我的边界在哪里

当我们觉得别人做法愚蠢时,常常忍不住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希望对方按自己的想法行事,而这是心理边界薄弱的表现健康的心理边界应该是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不是去管别人的。建立心理边界,可以借助课题分离的方法。别人对不了解的领域妄加议论时,即使我们觉得这事儿很蠢,但它的后果并不由我们承担,那这就不是我们的课题

02允许自己是谁

面对别人的蠢时,先把自己从情绪中摘出来,试着告诉自己:他不懂也许是他不需要懂、或者是他还没到愿意懂的时候,总之,肯定有他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缺口,当我允许他人的蠢在我面前自然发生,也就能够在别人指责我蠢时,不去过多在意。智商只有75的袁湘琴,可以靠着笨拙的努力考上医学院;而智商187的谢耳朵,在生活其他领域却也几乎是个白痴。在不擅长的领域,每个人都有成为被「厌」的「蠢」人的可能。在这种时候,每个人都需要被接纳,被自我接纳。

"厌蠢症"有时会困扰我们,但更多时候它像生活中的提示灯,是个人心理和社会环境造成的负面情绪。每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同,我们认为""的行为可能对他们有效。因此,面对他人的观念和态度,如果是工作相关,就保持耐心;如果是生活中的事,就保持尊重,而不是简单地用"厌蠢"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