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说:“我每次给人发信息,心里就跟猫抓似的。如果对方没秒回,或者回复不是我心里想的那样,我就感觉特失落,特焦虑。”
小B摆了摆手说:“这个任务啊,我压根就不想碰。就算成绩差,那也是我自找的。但说真的,我要是真拼尽全力,肯定能做得超棒,只不过我就是懒得动。”
小C则是一脸严肃:“我得成为那种顶尖的人,这种感觉就像爬山,永远没顶。要是不够优秀,我都觉得自己白活了。”
这些话熟悉吗?它们源于“全能自恋”,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念头一出,他人必从。这里的“我”指自我,“你”则涵盖万物,甚至包括自己。即“我”有想法,如同向全世界发令,包括自己。
想象一下,“我”念头一动,周围的世界,就得按“我”的意思来,得完美满足“我”。但要是“你”没做到,比如抚养者没及时回应“我”,“我”就会气得要命,感觉整个世界都欠“我”的!
全能自恋的表现
01
卓越强迫症
卓越强迫症的逻辑是:“不卓越,不配活。”
一些已在外界表现优异的人,仍不断自我否定,追求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做到最好。此愿望促使他们努力,但也带来自我批判与压力。人无完人,无法在所有领域持续领先。
全能自恋者内心有“发令官”与“执行者”,前者严苛命令,后者为身体。若未完成任务,“发令官”可能引发极端情绪。
卓越强迫症还衍生出“别人家的孩子”概念。当父母对孩子抱有全能感的要求时,就会希望孩子“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在这种苛刻的要求下,孩子无论多优秀,父母都不会认可。他们打造出一个“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想象,试图让其变为现实。
02
行动困难症
行动困难症即拖延症,表现为想法多而行动难。
造成行动困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认为行动是卑贱的,思想是高大上的。他们只想负责发号施令,需要一个人完全配合他们的念头、执行他们的命令。
更深层原因是:想法满足了全能自恋的需求。想法可以漫无边际、快如闪电,。而行动是需要时间的渐进、空间的转换,有过程、有步骤,这会挑战甚至颠覆全能自恋。
03
投入困难症
投入困难比行动困难稍好,但不多。有此症状的人可以行动,但缺乏耐心,没办法投入其中。
有学生为资格考试努力,希望完美通过,却连年失败——最直接的原因是她根本没拿出充分的时间去准备。
她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我就可以安慰自己。成绩不理想,是因为我没有真正出手。如果我努力了,那结果必定是完美的。
为了维护全能想象,她做任何重要的事情都不会全力以赴,因为失败会让人感到崩溃、羞耻。也就是说,有人难以投入,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全能自恋。行动和投入需面对现实,而现实常打破全能自恋幻想。
为什么人长大后依然全能自恋
全能自恋这种感觉其实是父母或其他照顾我们的人赋予的。在照料者的关爱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逐渐意识到全能自恋的错误,从而慢慢摒弃这种思想。
如果在小时候没有得到充分的照顾,我们内心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并逐渐演化为一种心理缺失,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会再次想回到全能自恋的状态中去。
此外,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也会影响人们全能自恋的心理。
在一个过度竞争、崇尚成功的社会中,个人的能力和成就被高度赞扬,全能自恋者更容易被夸赞,从而使其更显眼,强化自恋心理。
教育环境中不同的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和体系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如赞扬好学生、鄙视差学生,会一定程度上激发好学生的全能自恋。
最后,自我认知的偏差也会影响人们全能自恋的心理。
个人的性格特点、自尊心、自我认知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而全能自恋的人常常存在一种认知偏差,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认为自己的能力超出了常人,从而陷入幻想和自我欺骗的状态。
怎么减少全能自恋的影响
01
接受自己的每一面。
人不仅要接受“我很行”,也要接受“我不行。允许我不好,是允许自己的关系中不一味地压抑自己。允许我不行,是允许自己承认有限性,允许自己偶尔的散漫和偷懒。
02
从孤独的自恋维度走入情感的关系维度。
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深度关系指的是一切关系,包括你与他人、事物、世界的关系。在深度关系的相处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信任,学会换位思考与共情。
03
增加体验,从头脑中的想象进入现实世界。
建立时间感与空间感。时间感就是你明白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你会在考虑事情时把时间因素充分考虑进去;空间感是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世界很广阔,这条路行不通,可以换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