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是否在以下现象中看到了“世另你”?
打开电脑,还没敲下一个字符,就感到很累?
翻开书本,还没阅读几行字,就哈欠连天?
甚至有时候,手机玩着玩着,也会觉得浑身乏力?
先别急着让我拆摄像头,且听我解释,其实,这些现象在本质上都是大脑对身体耍的一个小把戏,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虚假疲劳。
接下来,请跟着我的脚步,透过心理学的镜头,认识这熟悉又陌生的“疲劳”吧。
什么是虚假疲劳
“虚假疲劳”顾名思义,并非指生理上真实的精疲力竭状态,而是人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空虚倦怠的主观感受。
拿跑步来举例吧。当你跑步时,可能会产生如下感觉:我好累,我跑不动了。但当你咬牙再坚持一会时,你会发现,好像也没有那么累,甚至还能再跑很长一段距离。
这是为什么呢?过去,运动生理学家们认为,当我们的身体放弃的时候,它们就是真的不能继续工作了。因为这种情况意味着肌肉用光了能量储备,它们无法获取足够多的氧气,无法让能量发生新陈代谢反应,从而维持身体运作。
从理论上,这个解释似乎说得通,但若投射到实践中,我们又该怎么解释跑步时感到疲劳后咬咬牙还能继续的现象呢?
小伙伴们可能想不到,此时运动疲劳的原因并不是肌肉无法继续工作,而是大脑中过度保护性的监控机制发挥了作用。大脑像一个过度溺爱孩子的家长,总是想让身体减少能量的消耗。一旦大脑监控到我们的行为属于高能耗模式,就会限制这种行为。因此,尽管这时我们表现出疲倦或缺乏活力的状态,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经历足够程度的体力或认知负荷来引起这种感觉。
虚假疲劳有哪表现
虚假疲劳通常发生在学习或工作环境中,特别是当任务复杂、压力高、时间紧迫时。
在生理层面,它表现为
1.感到乏力和无精打采
2.出现肌肉酸痛或紧张
3.出汗增多或皮肤苍白
4.头晕、头痛或眼睛干涩
在心理层面,它表现为
1.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专注
2.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
3.情绪波动较大,易怒、焦虑或抑郁
4.决策困难和判断失误
为什么会产生虚假疲劳
虚假疲劳在生活中并不罕见,也许有的人还饱受其困扰。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虚假疲劳呢?
虚假疲劳可以由多种生理原因导致。长时间持续工作会导致身体疲惫,使人感到困倦,同时,身体内部的调节系统也可能受到影响,在长期压力下产生不适应性反应,例如激素失衡等。
一个相关的生物学概念是“调节不足”(allostatic load),它描述了身体对持续压力所产生反应能力逐渐减弱的情况。当我们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时(如工作压力大),会消耗更多能量以保持身体正常运转,并最终导致精神和身体方面都表现出疲劳。
虚假疲劳也可能由许多心理原因导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认知资源耗竭(cognitive resource depletion)。当我们进行需要大量注意和思考的任务时(如决策、解决问题),我们使用了自控资源(个体有限的控制自身的能力),并且随着任务数量增加或连续执行任务时间延长而减少这些资源。
此外,在高压工作环境中还存在其他心理机制,例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或是团队合作时的沟通障碍、角色冲突等人际关系问题,以及缺乏目标设定与管理技巧等管理问题,这些都是消耗精力、让大脑想带着我们远离的情况。
所以,在这些情况下,大脑会向身体传送“疲劳”的讯息,以空虚倦怠的感受哄骗我们暂停并远离这些活动,而当我们咬牙坚持时,也依旧有足够的能量解决工作和学习的问题。
客观来说,虚假疲劳也是大脑对我们适当的保护。通过释放“疲劳”的信息,大脑带我们远离负面情绪与持续的压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损耗,帮助我们储存能量,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因此,我们不必把虚假疲劳看作洪水猛兽,比起每次面对疲劳的咬牙坚持,我们更需要寻找一个休息和努力的平衡点,与虚假疲劳和谐共生。
如何应对虚假疲劳
我们不是24小时运转不停的机器,很难保持对某件事情的持续兴奋,因此,感到虚假疲劳是正常的现象。但我们不能让虚假疲劳填满生活的每一刻。下面,我将向你分享一些应对虚假疲劳的有效方法。
1
适当休息
蒙特梭利博士在《儿童的自发成长》里记录道,大概十点左右,孩子们会进入一个“假性疲劳期”。这段时间里,他们看起来好像失去工作兴趣和专注力,教室开始音量升高,感觉孩子好像产生了倦怠感。然而,如果老师不干涉,孩子过了这个时间,会继续回到他们的工作,而且工作效率与专注力也会更上一层楼。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当大脑感到疲劳时,我们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学习或工作,适当休息。正如美国作家理查德·莱德所言,停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2
合理制定目标
虚假疲劳的一个影响是产生拖延,想要克服这种认为自己难以坚持因而难以开始的拖延,可以从顺手的事情做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你才能坚持下去。在面对不熟悉的领域时,可以从简单的部分入手,大脑也会适应,这就是所谓的舒适区。很多人说要跳出舒适区,但如果盲目、快速地离开舒适区,你只会感到更多的不适应,动力和信心也会大打折扣,最终事与愿违。真正的改变在于舒适区的边缘,也就是到达“跳一跳,摘果子”的这种状态。
因而,我们在设定目标时,不能定得太高太远。比如你打算一年读100本书,也就是大概3天读一本书。如果你不经常读书,是很难完成这个目标的。可能不到一个月,你就望而却步了。
3
缩小行动指令
设定完合理目标,下一步就是制定合适的实施计划。既然大脑会欺骗我们,那我们不妨通过将行动缩小到一个能长期执行的程度来对大脑进行“反欺骗”。
例如,为了练习英语听力,我让自己每天听一分钟的英语音频,可不久后发现,连每天一分钟都让我感到烦躁,于是我把行动指令从每天听一分钟音频改成每天打开一个英语音频。这么一来,实行起来就轻松多了。并且,当我点开音频后,我可能听了不止一分钟。
同时,我们还可以用心理暗示来支撑自己坚持下去。某一天我感觉很累想歇一天时,就在心底给自己打气:这只是大脑的小把戏,不过是动动手指点开一个音频而已,这没什么困难的。
4
把改变公之于众
如果你设定了一个合理的目标,那不妨把它告诉家人和朋友,让大家一起来监督你,这样你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应该感谢大脑带给我们的“虚假疲劳”。正如担心体能枯竭时告诉肌肉放慢速度一样,大脑通过对大量消耗前额皮质中能量的活动喊“停”来帮助我们保存能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用光了意志力,我们只是需要积攒使用意志力的动力。
著名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提出,当你觉得身心俱疲、“累觉不爱”时,你可能只是陷入了虚假疲劳的心理误区,克服躺平心态,才能收获心花怒放的人生。
愿我们能坚定意志,渡过每一段倦怠的时光,奔赴自己的星辰大海。
转载至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