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健康  >>  正文

愿你学会温柔待自己——什么样的人易缺乏自我关怀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05日

我们经常会对身边人说:“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可是,殊不知,我们也许已经忘记了如何温柔相待自己。

温柔地对待自己其实就是Kristin Neff教授团队研究的主题——自我关怀。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是和自己的痛苦共处,并带着善意和温柔来回应当下的自己。

然而,在现如今越发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社会法则教会我们要想进步就要自我批判,要从错误中学习。但在我看来,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是从错误中学习,而是在攻击和打压自己,心想这样给自己压力,就是努力进步的动力。其实,这种情绪和自我否定的行为,是最致命的,会导致我们焦虑,抑郁,失去自信,不敢去尝试一些东西,把自己裹得紧紧的,这可以称之为缺乏自我关怀。缺乏自我关怀的人虽然外表看不到受伤了,但心里伤得好重,而且还不知道如何医治自己的内伤。

个体善于体恤他人并不意味着能关怀自己

在Neff的研究中,她发现自我关怀和对他人的关怀(例:同情,共情和利他行为)间并无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善于体恤他人的人,与他是否也能如此关怀自己无关。他可以给予他人善意,却无法接纳自己,习惯采用一种内心对话的形式,似乎脑内一直存在着一个尖锐、消极的指责声。他可以将温柔留给别人,但总是将悲伤留给自己。

童年期未获得稳定的爱的人易缺乏自我关怀

Neff认为,那些自我苛责的,尤其是那些厌恶自己却能够关怀别人的人,多是那些在童年时未曾得到过稳定的爱的人。这类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一时的。有一些时刻,他们会真切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肯定,而另一些时刻,父母对待他们的行为和言辞,又会让他们怀疑自己是否一无是处。这种不稳定的爱有时是有一定规律,建立在一些明显的行为之上的。比如,每当考到了一个好分数之后就会被父母夸赞和示爱——“我的宝贝果然最棒了,妈妈真爱你”。而在犯错之后,又被贬得一无是处——“你怎么连这个都做不到?太让我失望了”。但在另一些时候,这种两极分化的态度甚至不存在任何规律。这就像是有些父母会在自己心情好时突然对孩子百般宠爱、包容,却在自己遇到了一些糟心事后将情绪全部转嫁到孩子身上。在孩子看来,明明做的是同一件事,却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对待,这让他们在困惑不解的同时,也产生了对自己的质疑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会觉得无所适从,尤其是那些感受到不稳定且无规律的爱的人。他们感受过爱,所以渴望着能一直被那样对待。在他们被关怀的那些时刻,他们也学习了如何去关怀别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表现得好,对别人好,来求得更多自己想要的爱。但同时,他们也在那些被突然嫌弃的时刻,怀疑自己是否不值得好好被爱,怀疑是不是由于自己不好,才不能获得父母稳定的爱与肯定。相对的,那些被父母以一以贯之的态度对待的孩子,比如稳定地爱着,或是长期冷落,会更可能会长大成为那种既关怀他人,也关怀自己,或是对他人和自己都保持着冷漠和厌恶的人。而那些时而感受到爱,又时而觉得自己没有被爱着的孩子,则更加容易成为只懂得关怀他人的、自我苛责的人。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易缺乏自我关怀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在自己痛苦时,不会也不懂怎么进行自我关怀。这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教他们如何去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开始否认自己的情绪需要,他们想:“既然父母不在意我的需求,说明这些需求并不重要,我不该有这些需要。”一方面,被情感忽视者不去正视自己的需要,不去关怀自己的内心状态;另一方面,他们常常用不健康的方式去应对情绪。许多被情感忽视者时常感到有种空虚感,Webb博士认为这是他们用空虚来掩盖自己的其他情绪。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真正温柔的、关怀自己的人,不仅仅能够共情他人的苦,更是能接纳自己的苦。愿我们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更重要的是能学会温柔相待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