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2022年度“活力团支部”“活力社团”评选展示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9-20浏览次数:

各学院团总支、学生社团:

为深入贯彻“全团抓思想政治引领”“全团大抓基层”“全团抓学校”工作部署,落实《关于改革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实效的若干措施》,激发团支部活力,促进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学院共青团将积极参加团中央基层建设部指导中国青年报社开展的2022年度高校“活力团支部”“活力社团”风采展示活动,同时,通过校内媒体集中展现团支部、学生社团改革建设成果和典型经验,为喜迎党的二十大、庆祝建团10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现将有关工作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22年8 -10月,分为广泛选树和风采展示两个阶段。

二、参与对象

(一)团支部

学院在籍在校并成立6个月及以上的学生团支部。

(二)学生社团

学院正式注册登记的学生社团,成立满1年以上,最近1次年审合格。

三、展示标准

(一)团支部

参与风采展示的团支部须在规范落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各项要求基础上,着力提升“三力一度两保障”工作水平,积极开展思想引领、组织建设、服务同学、社会实践等方面工作和活动。展示的团支部要在以下6个方面总体较好,但在展示时无需面面俱到,重点就某一项工作突出特色、提炼做法、讲清成效。

——引领力。支部政治理论学习系统规范、形式多样、富有成效,团员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斗争本领,线上线下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组织力。支部政治功能突出,严格落实“三会两制一课”,组织生活富有时代感、青年味,支部活动团员参与率高,组织动员能力好。

——服务力。帮助同学解决学业进步、就业发展、家庭困难、身心健康、社会融入等问题,形成至少1个定位准确、同学欢迎的服务项目。

——贡献度。实施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组织团员青年有计划、经常性、机制化到城乡社区和青年之家报到,积极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同学的社会化能力得到提升。

—改革味。创新支部组织机制与活动方式,做到团员主要的学习实践活动由支部组织、政治骨干由支部推荐、团内荣誉由支部评议、帮扶对象由支部推选。

——好作风。落实全面从严治团要求,把纪律约束落在实处,教育引领支部同学彰显奋斗精神、体现团员先进性,支部充满正气、朝气和锐气。

(二)学生社团

参与风采展示的学生社团须在规范落实《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各项要求基础上,积极开展方向正确、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为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及其他类社团均应有所展示。参与活力展示的社团要满足以下几点:

1.学生社团成立年限至少一年且有完善的学生社团章程。

2.学生社团涉及的内容和活动具有特色,在校期间定期积极开展过各类活动。

3.新媒体宣传情况良好,学生社团活动新闻及时挂网(学校官网、团属媒体等)且有一定的影响力。

4.开展校级学生社团展示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

四、活动流程

(一)广泛选树

各学院团总支、学生社团,对照“活力团支部”“活力社团”标准广泛开展选树活动,发现典型并提炼经验,按照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贡献度、改革味、好作风等6个维度,各团总支结合2021年度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名单,每个维度限报一个支部。学生社团业务指导单位对照“活力社团”标准广泛开展选树活动,发现典型并提炼经验,推荐 “活力社团”典型,参与校级“活力社团”评选。注:参评团支部须在上一年度星级评定为五星级。

(二)校级展示(2022年9月)

在团委网站、共青团官方媒体等集中展示,发布推送统一标题为《2022年度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活力团支部”风采展示+团支部名称》和《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活力社团”风采展示+社团名称》,推送内容应突出展示团支部、社团“活力”,各学院团总支负责对发布内容的初审,并发动广大学生点赞转发。

(三)省级展示(2022年10月—11月)

校团委组织开展联评推荐。在校内展示无异议且好评较多、反响较好的校级“活力团支部”和“活力社团”中,按照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贡献度、改革味、好作风等6个维度分别推荐1个团支部,推荐1个学生社团报送至省级进行评选。

五、活动要求

1.各学院团总支、社团管理部及各社团指导老师要高度重视,积极动员团支部、社团参与,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评选质量;所有展示需于9月25日前发出,并将申报表、汇总表发至指定邮箱 1181712945@qq.com

2.做好宣传工作,各学院团总支对团支部、学生社团的新媒体展示内容(须含有文字、图片、视频,可适当增加其他形式)严格审核,提高推送质量,在校内营造良好氛围,树立正确导向。


共青团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委员会

2022年9月20日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