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艺术家用几百个相同的‘墨点’构成一幅山水,我才意识到不是构成法则无聊,而是我的思维被束缚了”,来自视觉传达专业的叶同学说道。10月20日,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南京校区艺术学院应南京视觉艺术学院诚挚邀请,组织环境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93 名师生,开展一场深度融合课程与实践拓展的教学活动。

现场教学:让理论知识 “活” 起来
“ART 南京” 当代艺术博览会现场,成为艺术学院师生的 “移动课堂”。专任老师围绕展览中的室内艺术装置作品,带领学生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教学 —— 面对残破墙体与崭新镜面构成的矛盾空间,学生们实地测量、分组讨论,探索艺术装置如何通过材质对比引发观众对 “时间与记忆” 的深度思考。“原来墙体不只是围合,更是导演,它在引导我的情绪和行走路线。” 环境设计专业林同学的感叹,道出了现场教学带来的认知突破。

此外,老师还为学生布置了 “视觉构成采集卡” 任务。在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前,学生们细致分析色彩与图形的运用逻辑:从夸张的色彩对比如何营造强烈视觉冲击力,到文字编排怎样成为独立的图形元素,每一次观察与记录,都让《形式构成基础》课程中的理论法则变得可感可知。书本上的抽象理论,在与艺术作品的直接对话中,真正“鲜活”了起来。
大师讲座:为创作注入 “文化魂”
国际顶级艺术家、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得主叶锦添先生在现场开展了以《对视之境 ——东方美学》为题目的学术讲座。他深度剖析了《卧虎藏龙》《繁花》等影视作品及艺术装置创作心法,分享如何将古典戏曲的 “神韵” 融入现代舞台的视觉调度,更系统阐释了“新东方主义”的核心内涵。“以前总担心传统元素用在现代设计里会显得生硬,听完讲座才明白,真正的东方主义的文化表达是抓住传统的‘魂’,再用国际化的语言来进行呈现。” 一位参与学生表示,叶锦添先生的分享让他们跳出“形式模仿”的误区,树立起 “立足本土、面向世界” 的创作高标,也为学生们未来的艺术实践明确了文化方向。

现场气氛热烈,我院多名专业师生作为其忠实读者,不仅获得大师亲笔签名,更收获珍贵鼓励。这一互动瞬间有效地激励了学生,成功将抽象的 “大师形象” 转化为可学习、可追赶的现实榜样。

实践里的 “思政课”:从艺术作品读懂文化自信
本次实践活动更是一堂无声的“思政课”。博览会中大量聚焦新东方美学与传统文化自信建立、创新与传承的作品,以及叶锦添先生等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文化自信”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像这些艺术家一样,在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后,用当代的、国际化的语言进行自信表达的能力与姿态。这种沉浸式的思政教育,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升其综合思政素质,效果远胜于单纯的课堂说教。

从 “ART 南京” 当代艺术博览会的现场教学,到国际顶级艺术家的学术讲座,再到与大师的近距离交流互动,这场实践活动不仅成为两校学术交流的重要纽带,更成为艺术学院践行教学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生动注脚,让“实践育人”的理念在沉浸式体验中落地生根。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南京校区始终以实践育人为核心,坚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视、可感知的思维与能力,在多元交流中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拟稿人:辛佳颖 审核人:苏春敏 编审:朱霄 徐凡)